钢铁业有个奇怪的现象:钢价步步下跌,钢材产量却节节攀升。5月上中旬,粗钢日产量再次刷新历史记录。而目前钢市螺纹钢已经跌至4000以下,部分品种也跌回到2月的低点,供求失衡和需求低迷是导致钢价下跌的最重要的原因。需求的低迷在于经济的减速,一时半会的项目需求难以刺激,而调节供求关系却是短期有效的最快捷径。
减产涉及利益链 短期难见成效
不过众所周知的道理大家都懂,为何钢厂减产还只是停留在光喊口号的阶段呢?相关报道整理的原因有三:
第一,钢铁生产工艺特点使得钢厂不会轻易减产。众所周知,钢铁企业可分为长流程和短流程两大类。其中长流程是指从炼铁到长材、板材,整个生产链非常长,投入十分庞大,一旦某个环节减产,其他相应环节也要作出调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况且高炉减产或停产也需要成本,于是当钢铁企业处于亏损边缘时,首先考虑的是边际效益,不会轻言减产。
第二,企业体制是抑制钢厂减产主要因素。我国钢铁生产企业主要包括国有和民营两大类,其中国有企业所产粗钢占全国产量比重为53.3%。一般来说,国有钢铁企业肩负着就业、社会稳定等重大社会责任,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减产。而对于民营钢铁企业来说,减产主要根据经营状况决定,但毕竟是地方纳税大户,况且一旦生产大幅下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资金流。
第三,国内钢铁企业多且分散,相互竞争。据不完全统计,从炼铁到轧材的长流程企业便有600多家,短流程企业更是有几千家,相互之间为竞争关系。在庞大产能背景下,钢铁企业之间竞争十分激烈,为抢占市场份额或巩固已有市场地位,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减产的,亏损时仍继续生产的例子并不少见。
减产成当前激活钢市的最大机会
理由一:去库存化速度缓慢
5月钢材去库存化略有加速,截至6月1日,全国五大品种社会库存总量为1561.5万吨,连续第十五周下降,周环比降幅为1.1%,月环比下降6.9%,较上月同期增加0.7个百分点;而与前一高点相比则下降17.8%,其中5月份增加6.1个百分点。不过与此同时,进入5月后粗钢日产水平维持在200万吨以上,产量却依然处于较高位置,后市供应压力犹存。中钢协最新数据显示,5月上、中旬全国预估粗钢日均产量分别为204.53万吨和203.95万吨,而较早之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粗钢日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01.9万吨。
短期依靠去库存来缓解供求失衡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理由二:微调措施陆续出台 需求刺激时间等待较长
5月18-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武汉市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并主持召开河六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会上提出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首次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解读为后续微调措施将加大。果不其然,在此前后,预调微调措施出台频率明显加速。不过,虽然如此,但部分措施从立项到最终实施至少需2-3个月周期,而另一部分政策则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如家电补贴只针对高端产品,短期内对经济直接拉动作用效果还难以体现。
在权衡利弊后可以发现钢厂减产确实没那么简单,但是它也确实是当前解决钢市低迷的良药,与其鱼死网破不如团结协作,笔者认为按照市场固定占有份额及钢厂影响力适当由地方政府出面规划钢厂减产比例,或许对于市场对于钢厂来说都是一个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