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河北省的主导产业,钢铁工业有不少“成长的烦恼”,实现高质量发展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河北省钢铁企业必须坚定信心、采取多项措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包括以下措施:
一是坚决有序化解过剩产能。省内钢铁企业需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方案(2018-2020年)》,强化标准倒逼作用,依法依规促使过剩钢铁产能有序退出,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到2020年底,实现全省钢铁产能控制到2亿吨以内的目标。这是破解河北省结构性矛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全行业必须攻坚克难下大力气实现。
二是大力推进改造升级,实现装备大型化。河北省钢铁企业应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对钢铁工业进行改造,推动钢铁工业优化升级。到2020年,除特钢和符合《铸造用生铁企业认定规模条件》的铸造高炉外,通过产能减量置换,对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100吨以下转炉全部进行主体装备大型化改造,完不成的就地关停退出,使全省钢铁行业主体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短流程炼钢,但前提是不新增钢铁产能。
三是加快产品提质上档,延伸钢铁产业链条。河北省钢铁企业一是要依照《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加大钢材产品研发力度,重点在高铁用钢、汽车用钢、造船用钢、建筑用钢、模具钢、高速工具钢、电工钢、高级管线钢等高端材料上下功夫,以优质的产品质量挤进高端市场,占领重点工程项目;二是要为发展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钢结构桥梁和钢结构立体停车场提供产品支持,建立钢结构配件配送中心,生产加工标准化钢结构配件,进一步拓宽钢结构产品种类;三是发展现代物流、电商平台等非钢产业,推动钢铁企业由传统的材料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变;四是通过发展钢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由钢铁产品向钢铁制品转化,实现增值增效;五是借助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
四是把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全行业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加快绿色化改造,推广应用先进绿色制造技术,推进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提升行业资源能源利用和清洁生产水平;鼓励钢铁企业推进与建材、电力、化工等产业及城市间的耦合发展,打造绿色工业园区。全行业争取到2020年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节能减排水平领先全国,冶炼固体废弃物利用和处置率达到100%;吨钢综合能耗保持在570千克标准煤以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优先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依靠科技进步,提升钢铁产业创新能力。全行业一要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提升持续创新能力;二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全省钢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到2020年,行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要鼓励行业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精品钢制造业创新中心;四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做实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精益管理水平;五要高度重视高端人才培养,实现由“创业的一代”向“创新的一代”转变。
六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产能向域外转移。优势钢铁企业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洽谈和对接,通过产能交易或省外建厂实现钢铁产能向域外转移。全行业要发挥河钢塞钢示范效应,扩大与中东欧国家合作,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面向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巴基斯坦、印度等周边国家,鼓励钢铁企业利用现有生产设备开展投资。
七是深入两化深度整合,推进智能制造。全行业要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集成、人工智能和钢铁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人、设备、产品等制造要素和资源的实时联通,推进生产方式的定制化、柔性化、绿色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提升钢铁产业智能制造水平。
八是推进整合重组,优化产业布局。到2020年,河北省将形成以河钢、首钢2家特大型钢铁集团为主导,3家地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支撑(迁安、丰南、武安)、10家特色钢铁企业为补充的“2310”钢铁产业格局目标;同时,加快推进唐山、邯郸地区的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步伐,推进城市钢厂向临海临港区域发展;通过整合重组优化产业布局,打造钢铁精品基地,提升河北省钢铁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钢铁工业既是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也是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河北省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成败,决定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可以预见,河北省钢铁工业既大且强之时,就是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成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