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铁和铜都被用作工业金属,但两者却有着迥然不同的供需动态。首先是铁和铜矿床的地理位置差别很大。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开采国,在2014年,中国铁矿石占世界总产出的47%,澳大利亚(21%)和巴西(10%)紧随其后。铜矿开采主要集中在智利,达到世界2014年总产出的31%,中国(9%)、秘鲁和美国(各为7%)位居其后。由于铁矿的储备是铜矿储备的500倍,并且大多产自不同的区域和矿带,因此两者供给的波动并不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世界采矿数据显示,从1994年至2014年,铜和铁矿石产量相关性的同比变化是-0.36,这充分诠释了为何铜和铁的价格模式如此不同。然而,考虑到两种金属都在 建材和工业生产中被大量使用(包括消费品),铁与铜相关系数计算公式中的供给部分可能具有更强的相关性,这同时也应当使两者对全球经济变化具有相似的敏感度。也就是说,铜和铁之间几乎没有替代性,并且两者的地理环境也大相径庭。
虽然中国是世界最大铁矿石生产国,但中国的消费却超过世界铁矿石总产出的70%。相比之下,2014年GFS铜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在2013年的铜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3%,虽然仍是一个巨大份额,但却远低于中国对铁矿石的“胃口”。
铁与钢相对较低的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供给方面来进行解释。中国之所以消费如此大量的铁矿石,主要应归因于其在钢材生产过程中极少使用废钢(2014年中国钢材生产总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9%)。这与美国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在美国,60%的钢材制造来自废钢。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拥有来自二手车、拆迁建筑等的大量且稳定的废钢供给,并利用废钢来创造新产品。然而,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获得如此庞大数量的废钢却并非易事:中国的钢材生产商必须依靠铁矿石和其他钢材原材料,例如碳、镍和铬。事实上,煤炭价格的下跌远不及铁矿石的跌幅,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何钢材价格尚未出现相同程度的跌幅,以及为何钢材仍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与铁矿石的非相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