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钢价格今年一降再降,最大的原因是钢企成材的滞销,卖不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产能过剩。目前全国一共500多家钢铁企业,有200多家属于过剩产能,消化这部分产能需要好长的时间。据了解,目前国内钢铁年产量大约在8亿吨左右,但产能利用率只有七八成,企业大多都用价格战抢市场。无独有偶,目前铁矿、焦炭等原材料的价格也是不堪回首。根据数据显示,11月份,钢铁行业购进价格指数跌至31.1%,较上月回落9.5个百分点。钢铁行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该月原料市场价格连续疲弱运行,成本支撑也持续弱化。
为了提振钢市信心,国家不断通过加大基建投资和放宽房地产政策来刺激钢铁市场。央行降息举措也可以减少钢厂负债的利息,使钢厂在12月以及明年1月订单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减少钢价下调次数以及幅度,进而能够加大资金回笼规模和速率,最终缩小钢价的下跌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国家通过基建项目刺激钢铁市场,但总体来说成效甚微,且时间尚短,钢市下游终端需求依旧低迷,仍旧制约着钢市回暖。
根据以上分析,钢市难好转,废钢一定是不会好。现在“冬储”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变淡了,如今的废钢市场价格易跌难涨。价格上涨时,幅度小,持续时间短,只持续一周或一旬就很快震荡回落;而价格下跌时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持续一个月或几个月。在价格涨少跌多的格局之下搞“冬储”、博行情,肯定会死的很惨。
另外,今年钢企出现的“冬储”异样还体现在其经营策略及方针政策的改变。首先公司的经营策略改变了,除了重视原本与钢企签订订单的合同户之外,更多的则是将侧重点放在开拓终端市场,按照客户的订单组织资源,把库存量降至最低水平,甚至不备库存。另一方面,当前钢企并不是一味的炼钢了,而是越发注重企业发展多元化。武钢养猪、发展城市服务,宝钢布局深加工配送、河北钢铁进军上游资源开发等等消息层出不穷。多元化发展是钢铁企业求稳定和求生存的重要措施,然而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钢铁企业多元产业发展是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