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种基础建设的高速发展要求更多的钢铁、西安无缝管,水泥等材料;于是全国范围内,大大小小的钢厂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的河北地区,遍地都是炼钢的身影,到了新世纪,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带动下,我国钢铁产业规模更是飞速发展;从无到有,截止到2013年,我国钢铁产能已经接近10亿吨大关;而2013年上半年,粗钢产量高达3.9亿吨,同比增长7.4%;日均产量达到215万吨,全年粗钢产量预计要达到7.9亿吨。
在我国槽钢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有一支不容忽视的庞大队伍支撑;相对而言,国内钢铁行业中,大中型钢企占总产能不足40%,其余的60%产能均由遍地开花的中小钢企占据。相对而言,中小钢企规模较小,且多以生产线螺等低端钢材为主,均为民营企业,他们具有体能小、产能分散、技术力量薄弱、环保空白等特性;但也就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在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现在,盈利能力反而强于集团化钢企,在大中型钢企苦尝产量过剩苦果之时,这些中小钢企活跃度相当高,相对低成本是主因。
但是,在面对国家对环保等民生工程的重视度提升;对钢铁企业的污染处理能力要求硬性大幅提升;一时之间,原本轻装应对自如的中小钢企却变得如鲠在喉。在面对环保重拳之下,中小型钢企由于环保设备缺失、环保技术不足等劣势,降面临最直接的打击;相对而言,大中型钢企由于长期以来的正规化发展,在环保投入、技术升级研发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此刻,正规军和民兵团的巨大差异就显现出来。毫无疑问,在原本就盈利低下甚至亏损的当前,中小型钢企对环保的巨额投入简直是痴心妄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