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发展,不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守成’的创新文化,已经成为太钢集团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谈到太钢集团科技创新,从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公司董事长的李晓波显得十分自豪。他介绍,在太钢,每年都有因为创新而受到奖励的员工,但从来没有一个因为创新失败而受到责难的员工。2011年,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太钢再获全国第二、冶金行业第一的桂冠。
李晓波认为,模仿学习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新引领的时代已经到来,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充裕的资金、大量的引进技术等各种红利,让中国企业迅速成长。中国的钢铁业等很多行业都成为世界上产能最大的行业。但是,拥有规模之后,中国企业能否引领世界行业发展,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应该相信,中华民族不仅有强大的学习力,更有强大的创造力。
从一角钱硬币所使用的材料到知名手机的供应商,从铁路专用钢材到“神州”系列飞船等国家重大项目,太钢集团的各类产品,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抹亮色,其生产的铁路行业用钢、双相钢、耐热钢等20多个品种国内市场率第一。太钢的产品不仅完全替代了进口品种,占领了国内市场,并已经开始批量出口。而支撑其高尖端产品不断问世的秘诀,就是太钢集团的自主创新。
据了解,太钢集团每年产生专利、专有技术3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占到50%;每年都在预算中安排3000万元用于科技成果奖励。2001年以来,太钢科技开发投入占到销售额的5%左右。
科技创新为太钢找到了发展之路,也受到了政府各部门的关注与支持。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太钢,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一德为首的一批中国青年科学家、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333人才”等优秀科技人员脱颖而出。
李晓波认为,太钢是一个传统企业,传统企业同样离不开创新。在中国钢铁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太钢却越来越有信心,信心的来源,就是太钢集团这几年的创新成果正逐步显现出来。太钢集团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不断升级,根据公司规划,到“十二五”末,太钢集团常规产品、同质产品的比重,要从公司产品目录中逐步降低,特色产品、高端产品要占到90%以上的份额,到那时,太钢的竞争力将会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