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资金投入很大,往往造成企业资金紧张,而且其中贷款比例高,不仅还款压力较大,而且流动资金紧张。特别是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资金成为节能改造的制约因素。”李晓波直言。
记者了解到,钢铁产业节能环保技术创新难度大、投入高,而目前尚无国家支持的工艺性技术创新平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在李晓波看来,一些关键节能环保设备和技术缺少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即使有也可能质量不过关。为避免风险,企业往往更愿意引进国外设备,但企业往往缺乏经验丰富的操作工人,不能充分发挥昂贵设备的作用。因此,中国企业需要自主创新。
太钢节能环保部的相关人士也表示,应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强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升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李新创认为,“企业是钢铁行业实施节能减排的主体,希望政府能够加强引导和规范,特别是对一些关键节能减排技术进行推广。如能源管控中心及优化调控技术、烧结脱硫技术等。”
李晓波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大企业节能减排支持力度,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推出优惠政策,对进口设备等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于符合贷款条件、从事二次能源开发利用的项目,国家财政应给予全额贴息。此外,国家应提高节能环保奖励及补助力度。”